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北伐戰爭)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北伐戰爭)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又稱“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
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以後,全國的革命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工農運動迅速發展;以五卅運動為核心的反帝國運動日益高漲;經過兩次東征,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而這一時期,在帝國主義的指使下,各派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對。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1924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隨後,創辦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經過1925年兩次東征,統一和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恢復和發展了工農運動。所有這些,都為北伐戰爭作了準備。
1926年2月,中國共產黨向全國人民明確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軍閥統治的政治主張。1926年5月,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一部和第四軍葉挺獨立團等作為先頭部隊,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吳佩孚部擊敗而退守湘南衡陽的第八軍唐生智部。7月1日,正是國民政府成立一周年,廣東國民政府發出《北伐宣言》,確定戰略部署為“先定三湘,規複武漢,進而與我友軍會師,以期統一中國,復興民族。”7月6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在廣州成立。7月9日國民革命軍的8個軍約10萬人,兵分三路,從廣東正式出師北伐。各軍軍長為:一軍何應欽,二軍譚延闓,三軍朱培德,四軍李濟深,五軍李福林,六軍程潛,七軍李宗仁,八軍唐生智。此外,還有由8艘軍艦組成的海軍和擁有3架飛機的空軍。共產黨員李富春、朱克靖、廖乾吾、林伯渠分別擔任2、3、4、6軍的黨代表。參加北伐軍各級負責工作的共產黨員還有陳毅、陳賡、蔣先雲、張際春、包惠僧、葉挺、周士第等。7月12日至18日,共產黨為了討論黨在北伐戰爭中的方針政策問題,在上海召開了4屆中央第3次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第五次對於時局的主張》,號召全國民眾積極推動和回應北伐,迅速擴大民眾運動,鞏固革命的聯合戰線,推翻國內軍閥與打倒帝國主義。北伐戰爭打擊的物件是佔據中國廣大地區、受帝國主義支援的北洋軍閥吳佩孚、張作霖和孫傳芳。西路進攻吳佩孚,四軍七軍和八軍氣勢如虹,8月9日克湘鄉,10日得湘潭,擊敗葉開鑫後,八軍李品仙第三師在11日勝利進入長沙;8月22日,佔領嶽州;隨後又攻克汀泗橋、賀勝橋,擊潰吳佩孚的主力,直指武漢;9月6日、7日第8軍主力佔領了漢陽、漢口;10月10日,第4軍主力和第8軍一部攻克已被圍困月余的武昌。至此,兩湖戰事,大體結束。“先定三湘,規複武漢”已經實現。共產黨直接領導的葉挺獨立團在湖南和湖北戰場一些關鍵性的戰役,如汀泗橋、賀勝橋和武昌戰役中英勇搏殺,建立了重大功勳,因此,獨立團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4軍被譽為“鐵軍”,而第7軍則被稱為“鋼軍”。接下來槍口對準了孫傳芳。對於進攻江西的部署是,123軍為右翼,由蔣介石親自指揮(蔣為北伐總司令):二軍由贛南的吉安北進,三軍由萍鄉出高安,一軍一師和六軍為中路,程潛指揮,出修水,武寧,直指德安。七軍為左翼,李宗仁任指揮,沿長江南岸東進,直搗九江孫的司令部。9月6日北伐軍先發制人,攻下萍鄉,控制贛南。19日程潛六軍和一軍王柏齡師乘南昌沒有主力,在市民學生的幫助下,輕易攻入南昌。孫傳芳大部隊迅速反撲,北伐軍無法抵抗,潰不成軍。蔣介石得知南昌情況後,駐進高安,親自指揮南昌方面戰事。10月12日,又幾批北伐部隊入贛,經過近一個月的調兵遣將,北伐各路大軍雲集南潯一線,並於11月1日在南昌,南潯鐵路一帶發動猛烈進攻,7日再得南昌。孫傳芳逃入南京,北伐軍又取江西。經過修整,擴編,北伐軍再成三路,何應欽統領東路,在東路福建戰場,原來留駐粵閩邊境的第1軍兩個師也乘勢向福建發動進攻,於12月4日進佔福州。又北上攻入浙江,3月18日,得杭州。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3月23日攻克南京。馮玉祥領導的國民軍也在蘇聯顧問團和共產黨員劉伯堅、鄧小平等的幫助下,於1926年9月17日在五原誓師,繞道甘肅東進,參加北伐。北伐軍在不到9個月的時間裏,打垮了吳佩孚,消滅了孫傳芳主力,進佔到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部分地區,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由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以兩湖為中心的全國工農運動亦迅猛發展,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戰爭。北伐戰爭還得到蘇聯政府的援助,蘇聯政府不僅以大批武器彈藥、軍需物資裝備北伐軍,還派遣了大批軍事幹部擔任顧問,參加作戰指揮。
北伐軍在不到半年時間裏,就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直指黃河流域。北伐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有力的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革命勢力的猛烈發展,直接威脅到帝國主義的在華利益。1927年3月,帝國主義藉口外國領事和外僑生命財產受到損害,命令它們在下關的軍艦對南京市內的北伐軍和市民開炮轟擊,製造了中國軍民死傷2000余人的南京慘案。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同帝國主義和中國資產階級右翼勾結起來,加緊反革命陰謀活動。4月12日,蔣介石公開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蔣介石叛變後,4月15日,李濟琛、錢大鈞、古應芬在廣州發動了“四·一五”反革命政變。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政府也加緊反革命活動。6月10日,汪精衛和馮玉祥在鄭州舉行會議,策劃反共。19日,馮玉祥又和蔣介石在徐州會談,達成反共、反蘇、寧漢合作等協議。這時,中國共產黨內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投降主義在党的領導機關中占了統治地位,他們放棄革命領導權,壓制工農運動,對國民黨右派反革命活動採取妥協退讓政策,拒絕黨內的一切正確意見,對國民黨不但不加戒備,反而還命令武漢工人糾察隊將武器交給汪精衛的武漢政府。7月15日,汪精衛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公開宣佈與共產黨決裂。隨即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實行大屠殺,還提出了“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的血腥口號。大批共產黨員和工農群眾遭到殺害(“七·一五”反革命政變)。至此,蔣汪反革命合流,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遭到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也破裂了。
資料來源:http://www.zsred.cn/ArticleShoww.asp?ArticleID=103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又稱“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
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以後,全國的革命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工農運動迅速發展;以五卅運動為核心的反帝國運動日益高漲;經過兩次東征,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而這一時期,在帝國主義的指使下,各派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對。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1924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隨後,創辦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經過1925年兩次東征,統一和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恢復和發展了工農運動。所有這些,都為北伐戰爭作了準備。
1926年2月,中國共產黨向全國人民明確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軍閥統治的政治主張。1926年5月,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一部和第四軍葉挺獨立團等作為先頭部隊,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吳佩孚部擊敗而退守湘南衡陽的第八軍唐生智部。7月1日,正是國民政府成立一周年,廣東國民政府發出《北伐宣言》,確定戰略部署為“先定三湘,規複武漢,進而與我友軍會師,以期統一中國,復興民族。”7月6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在廣州成立。7月9日國民革命軍的8個軍約10萬人,兵分三路,從廣東正式出師北伐。各軍軍長為:一軍何應欽,二軍譚延闓,三軍朱培德,四軍李濟深,五軍李福林,六軍程潛,七軍李宗仁,八軍唐生智。此外,還有由8艘軍艦組成的海軍和擁有3架飛機的空軍。共產黨員李富春、朱克靖、廖乾吾、林伯渠分別擔任2、3、4、6軍的黨代表。參加北伐軍各級負責工作的共產黨員還有陳毅、陳賡、蔣先雲、張際春、包惠僧、葉挺、周士第等。7月12日至18日,共產黨為了討論黨在北伐戰爭中的方針政策問題,在上海召開了4屆中央第3次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第五次對於時局的主張》,號召全國民眾積極推動和回應北伐,迅速擴大民眾運動,鞏固革命的聯合戰線,推翻國內軍閥與打倒帝國主義。北伐戰爭打擊的物件是佔據中國廣大地區、受帝國主義支援的北洋軍閥吳佩孚、張作霖和孫傳芳。西路進攻吳佩孚,四軍七軍和八軍氣勢如虹,8月9日克湘鄉,10日得湘潭,擊敗葉開鑫後,八軍李品仙第三師在11日勝利進入長沙;8月22日,佔領嶽州;隨後又攻克汀泗橋、賀勝橋,擊潰吳佩孚的主力,直指武漢;9月6日、7日第8軍主力佔領了漢陽、漢口;10月10日,第4軍主力和第8軍一部攻克已被圍困月余的武昌。至此,兩湖戰事,大體結束。“先定三湘,規複武漢”已經實現。共產黨直接領導的葉挺獨立團在湖南和湖北戰場一些關鍵性的戰役,如汀泗橋、賀勝橋和武昌戰役中英勇搏殺,建立了重大功勳,因此,獨立團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4軍被譽為“鐵軍”,而第7軍則被稱為“鋼軍”。接下來槍口對準了孫傳芳。對於進攻江西的部署是,123軍為右翼,由蔣介石親自指揮(蔣為北伐總司令):二軍由贛南的吉安北進,三軍由萍鄉出高安,一軍一師和六軍為中路,程潛指揮,出修水,武寧,直指德安。七軍為左翼,李宗仁任指揮,沿長江南岸東進,直搗九江孫的司令部。9月6日北伐軍先發制人,攻下萍鄉,控制贛南。19日程潛六軍和一軍王柏齡師乘南昌沒有主力,在市民學生的幫助下,輕易攻入南昌。孫傳芳大部隊迅速反撲,北伐軍無法抵抗,潰不成軍。蔣介石得知南昌情況後,駐進高安,親自指揮南昌方面戰事。10月12日,又幾批北伐部隊入贛,經過近一個月的調兵遣將,北伐各路大軍雲集南潯一線,並於11月1日在南昌,南潯鐵路一帶發動猛烈進攻,7日再得南昌。孫傳芳逃入南京,北伐軍又取江西。經過修整,擴編,北伐軍再成三路,何應欽統領東路,在東路福建戰場,原來留駐粵閩邊境的第1軍兩個師也乘勢向福建發動進攻,於12月4日進佔福州。又北上攻入浙江,3月18日,得杭州。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3月23日攻克南京。馮玉祥領導的國民軍也在蘇聯顧問團和共產黨員劉伯堅、鄧小平等的幫助下,於1926年9月17日在五原誓師,繞道甘肅東進,參加北伐。北伐軍在不到9個月的時間裏,打垮了吳佩孚,消滅了孫傳芳主力,進佔到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部分地區,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由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以兩湖為中心的全國工農運動亦迅猛發展,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戰爭。北伐戰爭還得到蘇聯政府的援助,蘇聯政府不僅以大批武器彈藥、軍需物資裝備北伐軍,還派遣了大批軍事幹部擔任顧問,參加作戰指揮。
北伐軍在不到半年時間裏,就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直指黃河流域。北伐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有力的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革命勢力的猛烈發展,直接威脅到帝國主義的在華利益。1927年3月,帝國主義藉口外國領事和外僑生命財產受到損害,命令它們在下關的軍艦對南京市內的北伐軍和市民開炮轟擊,製造了中國軍民死傷2000余人的南京慘案。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同帝國主義和中國資產階級右翼勾結起來,加緊反革命陰謀活動。4月12日,蔣介石公開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蔣介石叛變後,4月15日,李濟琛、錢大鈞、古應芬在廣州發動了“四·一五”反革命政變。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政府也加緊反革命活動。6月10日,汪精衛和馮玉祥在鄭州舉行會議,策劃反共。19日,馮玉祥又和蔣介石在徐州會談,達成反共、反蘇、寧漢合作等協議。這時,中國共產黨內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投降主義在党的領導機關中占了統治地位,他們放棄革命領導權,壓制工農運動,對國民黨右派反革命活動採取妥協退讓政策,拒絕黨內的一切正確意見,對國民黨不但不加戒備,反而還命令武漢工人糾察隊將武器交給汪精衛的武漢政府。7月15日,汪精衛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公開宣佈與共產黨決裂。隨即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實行大屠殺,還提出了“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的血腥口號。大批共產黨員和工農群眾遭到殺害(“七·一五”反革命政變)。至此,蔣汪反革命合流,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遭到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也破裂了。
資料來源:http://www.zsred.cn/ArticleShoww.asp?ArticleID=103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北伐战争)
回覆刪除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北伐战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全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运动迅速发展;以五卅运动为核心的反帝国运动日益高涨;经过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而这一时期,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各派军阀之间混战不休,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随后,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经过1925年两次东征,统一和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恢复和发展了工农运动。所有这些,都为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等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吴佩孚部击败而退守湘南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部。7月1日,正是国民政府成立一周年,广东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确定战略部署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7月6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广州成立。7月9日国民革命军的8个军约10万人,兵分三路,从广东正式出师北伐。各军军长为:一军何应钦,二军谭延闿,三军朱培德,四军李济深,五军李福林,六军程潜,七军李宗仁,八军唐生智。此外,还有由8艘军舰组成的海军和拥有3架飞机的空军。共产党员李富春、朱克靖、廖乾吾、林伯渠分别担任2、3、4、6军的党代表。参加北伐军各级负责工作的共产党员还有陈毅、陈赓、蒋先云、张际春、包惠僧、叶挺、周士第等。7月12日至18日,共产党为了讨论党在北伐战争中的方针政策问题,在上海召开了4届中央第3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第五次对于时局的主张》,号召全国民众积极推动和响应北伐,迅速扩大民众运动,巩固革命的联合战线,推翻国内军阀与打倒帝国主义。北伐战争打击的对象是占据中国广大地区、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张作霖和孙传芳。西路进攻吴佩孚,四军七军和八军气势如虹,8月9日克湘乡,10日得湘潭,击败叶开鑫后,八军李品仙第三师在11日胜利进入长沙;8月22日,占领岳州;随后又攻克汀泗桥、贺胜桥,击溃吴佩孚的主力,直指武汉;9月6日、7日第8军主力占领了汉阳、汉口;10月10日,第4军主力和第8军一部攻克已被围困月余的武昌。至此,两湖战事,大体结束。“先定三湘,规复武汉”已经实现。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叶挺独立团在湖南和湖北战场一些关键性的战役,如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战役中英勇搏杀,建立了重大功勋,因此,独立团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被誉为“铁军”,而第7军则被称为“钢军”。接下来枪口对准了孙传芳。对于进攻江西的部署是,123军为右翼,由蒋介石亲自指挥(蒋为北伐总司令):二军由赣南的吉安北进,三军由萍乡出高安,一军一师和六军为中路,程潜指挥,出修水,武宁,直指德安。七军为左翼,李宗仁任指挥,沿长江南岸东进,直捣九江孙的司令部。9月6日北伐军先发制人,攻下萍乡,控制赣南。19日程潜六军和一军王柏龄师乘南昌没有主力,在市民学生的帮助下,轻易攻入南昌。孙传芳大部队迅速反扑,北伐军无法抵抗,溃不成军。蒋介石得知南昌情况后,驻进高安,亲自指挥南昌方面战事。10月12日,又几批北伐部队入赣,经过近一个月的调兵遣将,北伐各路大军云集南浔一线,并于11月1日在南昌,南浔铁路一带发动猛烈进攻,7日再得南昌。孙传芳逃入南京,北伐军又取江西。经过修整,扩编,北伐军再成三路,何应钦统领东路,在东路福建战场,原来留驻粤闽边境的第1军两个师也乘势向福建发动进攻,于12月4日进占福州。又北上攻入浙江,3月18日,得杭州。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3月23日攻克南京。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也在苏联顾问团和共产党员刘伯坚、邓小平等的帮助下,于1926年9月17日在五原誓师,绕道甘肃东进,参加北伐。北伐军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打垮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主力,进占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以两湖为中心的全国工农运动亦迅猛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北伐战争还得到苏联政府的援助,苏联政府不仅以大批武器弹药、军需物资装备北伐军,还派遣了大批军事干部担任顾问,参加作战指挥。
北伐军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直指黄河流域。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有力的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革命势力的猛烈发展,直接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1927年3月,帝国主义借口外国领事和外侨生命财产受到损害,命令它们在下关的军舰对南京市内的北伐军和市民开炮轰击,制造了中国军民死伤2000余人的南京惨案。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同帝国主义和中国资产阶级右翼勾结起来,加紧反革命阴谋活动。4月12日,蒋介石公开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叛变后,4月15日,李济琛、钱大钧、古应芬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反革命政变。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也加紧反革命活动。6月10日,汪精卫和冯玉祥在郑州举行会议,策划反共。19日,冯玉祥又和蒋介石在徐州会谈,达成反共、反苏、宁汉合作等协议。这时,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他们放弃革命领导权,压制工农运动,对国民党右派反革命活动采取妥协退让政策,拒绝党内的一切正确意见,对国民党不但不加戒备,反而还命令武汉工人纠察队将武器交给汪精卫的武汉政府。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公开宣布与共产党决裂。随即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大屠杀,还提出了“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血腥口号。大批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遭到杀害(“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至此,蒋汪反革命合流,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也破裂了。